中原健康网手机版
当前位置: 中原健康网 > 今日头条 > 正文

活动 | “关爱关节,远离骨痛”免费义诊开始啦!

发布时间:2019-08-14  来源:   
2019-08-14  中原健康网   

  郑大二附院中医科定于2019年8月20日下午3点至6点在本院门诊大厅举行“关爱关节,远离骨痛”为主题的免费义诊活动。届时中医科全体医务人员讲免费向广大患者朋友提供免费中医咨询及诊疗服务,到场朋友有机会领取精美礼物一份,欢迎大家积极参加!

  骨性关节炎

  骨性关节炎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关节炎指发生在人体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由炎症、感染、退化、创伤或其他因素引起的炎性疾病,临床表现为关节的红、肿、热、痛、功能障碍及关节畸形,严重者导致关节残疾、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本病是由于风寒湿邪侵入人体所致,风寒湿邪侵入人体后,导致筋脉阻塞不通,“不通则痛”,由此常引起人体关节、骨膜、肌肉等部位发生红肿疼痛。

  中医认为冬病夏治是治疗本病的好方法,即借助一年之中阳气最旺的时候,对一些容易在冬天发作的体质虚寒性的疾病进行药物调节,如寒凉疼痛性关节疾病等,可以起到治疗及预防作用,也是遵循了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理念。

  症 状

  (一)关节疼痛。

  (二)晨僵 患者晨起或休息较长时间后,关节呈胶粘样僵硬感,活动后方能缓解或消失。晨僵在类风湿关节炎中最为突出,可以持续数小时,在其他关节炎则持续时间较短。

  (三)关节肿胀和压痛 往往出现在有疼痛的关节,是滑膜炎或周围软组织炎的体征,其程度因炎症轻重不同而异。可由关节腔积液或滑膜肥厚所致。骨性增生性肥大则多见於骨性关节炎。

  (四)关节肿痛,关节畸形和功能障碍 指关节丧失其正常的外形和活动范围受到限制,如膝不能完全伸直,手的掌指关节有尺侧偏斜,关节半脱位等。这些改变都与软骨和骨遭破坏有关。在类风湿关节炎常见。

  预 防 方 法

  一、休息

  病人急性期关节应少运动,甚至卧床休息,并注意休息时的体位,尽量避免关节受压。在白天尽可能有短暂的休息,晚上应有充足的睡眠。要注意减少工作和日常生活的体力消耗,以减少弯腰、爬高、蹲低等动作。活动时感到关节疼痛,应立即停止活动。

  二、善于保护受损关节

  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受损关节的保护,减轻日常活动时的关节疼痛,延缓或阻止病情进一步发展,尽量避免关节出现永久性的变形。

  1 、避免过度强烈使用小关节:在日常生活中,病人应尽量利用较大和有力的关节,如提重物时,尽量不用手指而用手臂和肘关节,不要只用手指作支持,应以手掌来支撑。拧瓶盖时,不要只用手指拧,应以掌心加压力来拧。

  2 、避免关节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如不要长时间站立,在适当时候坐下来休息。坐下时,应经常变换坐姿、转换双脚位置,舒展下肢的筋骨,或起来走动一下。应避免手指长时间屈曲,如写字、编织、打字、修理,应不时停下来休息,舒展一下手指。

  3 、避免关节长时间处于变形位置:无论在睡眠、走路或坐下,都要保持良好坐姿。如坐下时,膝关节不要过分屈曲,双足应平放在地上。

  三、适度运动

  运动的优点是可以改善血液循环及代谢,增强体质与毅力,利于改善和恢复关节的运动功能,预防关节骨质疏松和肌肉萎缩,减少关节强直与畸形。在病情许可情况下,可以适度进行运动。重症风湿患者可采用揉法,就是用指、掌、拳、肘在疼痛部位或经穴部位做柔和旋转运动。运动时,指、掌、拳、肘不要离开所接触的皮肤。揉法力度不宜过大,频率要慢,一般说来以每分钟 50 - 90 次为宜。患有此症的老年朋友不妨试试。另外可作一些关节不负重的活动(如关节的屈伸运动)。

  四、多晒太阳

  风湿骨痛病人应该多晒太阳,让体表皮肤直接暴露在阳光下,利用太阳光的辐射作用治疗疾病或强身健体。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夏天要早睡早起,冬天要早睡晚起。

  治 疗

  我科采用中西医结合多种方法进行治疗,效果良好。如运用针刺艾灸理疗、小针刀治疗、穴位注射,红外线烤灯、耳穴治疗、中药外敷等,临床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郑大二附院中医科

  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中医科成立于1980年,现有医师8人,其中正高1人,主治医师4人,住院医师3人。中医科为全科科室,开设有中医病房,30余年来,在中西医结合防病治病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在内、外、妇、神经、五官、康复、肿瘤、儿科等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及部分疑难杂症的治疗临床取得了满意的效果,如颈、肩、腰、腿痛,妇科炎症,子宫肌瘤,痛经,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炎,高血压病,冠心病,糖尿病,甲状腺囊肿、结节,慢性胃炎,肠炎,肠梗阻,便秘,失眠,面瘫,手足麻木,面肌痉挛,中风后遗症,头痛、头晕,慢性关节炎,尿储留,皮肤瘙痒症,湿疹,痤疮,肥胖症,耳鸣、耳聋,肿瘤的辅助治疗等。科室根据患者情况采用中药内服、外治,又开展多种具有中医特色的诊疗项目,如针灸、理疗、耳穴压豆法、小针刀疗法、放血疗法,穴位注射,药膳,足浴,拔罐,小儿捏脊,穴位贴敷,中药外敷等,临床均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责任编辑: 赵静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