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讲堂】董鑫:别让意外夺走生命!窒息急救方法速览
健康大河南讯:(文│河南省人民医院 重症医学科 主治医师 董鑫)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每年约有 5 万人因窒息意外离世,这个数字相当于一座小型城镇的人口规模。更令人痛心的是,其中 70% 的悲剧本可以通过及时正确的急救避免。日常生活中,意外无处不在:老人们聚在一起享用年夜饭,一块没嚼碎的年糕可能让欢声笑语戛然而止;孩子好奇探索世界,一枚硬币、一颗小珠子就可能成为致命威胁;夏日游泳时,呛水引发的窒息也可能在不经意间发生。窒息就像潜伏在生活中的 “无声杀手”,悄无声息地威胁着我们的生命。幸运的是,只要掌握正确急救方法,普通人也能在危急时刻力挽狂澜,成为身边人的 “急救英雄”。
一、黄金 4 分钟:生死时速的急救窗口
当呼吸道被完全堵塞,大脑在 4 - 6 分钟内就会因缺氧造成不可逆损伤,10 分钟后更可能面临脑死亡。这就好比汽车没了汽油,发动机很快会停止运转,大脑一旦缺氧,生命的 “发动机” 也会迅速停摆。所以,判断窒息情况必须快、准、狠。遇到有人突然无法说话、剧烈呛咳,或是用手指着喉咙、表情痛苦,甚至开始失去意识,就要立刻意识到:这不是普通咳嗽,而是窒息!
值得注意的是,有些窒息情况初期症状不明显,比如因烟雾吸入导致的窒息,受害者可能只是表现出轻微喘息和头晕。这时就需要我们提高警惕,仔细观察,一旦发现异常,立刻采取行动。
二、分人群施救:从婴儿到老人的专属急救法
(一)婴儿窒息:5 次拍背 + 5 次压胸
当 1 岁以下宝宝被异物卡住,千万不能像大人一样直接拍背!正确做法是将宝宝面朝下放在手臂上,用手掌根部在两肩胛骨之间快速拍击 5 次;若异物未排出,立刻将宝宝翻正,用两根手指在乳头连线中点向下按压 5 次,重复这个 “拍背 - 压胸” 循环,直到异物吐出。曾有位妈妈在家中,用这个方法成功让误吞葡萄的宝宝转危为安,急救细节就是 “力度要像拍饼干一样,既不能太轻也不能过猛”。
操作时,要注意手臂要形成稳固的支撑,避免宝宝滑落。如果宝宝比较胖,手指按压时可以稍微增加力度,但一定要控制好幅度,防止伤到宝宝娇嫩的内脏。
(二)儿童及成人窒息:海姆立克急救法
对于 1 岁以上人群,最有效的就是海姆立克急救法。施救者站在患者身后,双脚前后分开保持平衡,让患者坐在自己弓起的大腿上。一手握拳,拇指顶住患者肚脐上方两横指处(心窝下方),另一手包住拳头,快速向内、向上冲击腹部,每秒一次,力度就像用手臂给腹部 “打气”。需要注意的是,动作要干脆有力,不要犹豫,就像电影《中国医生》里展现的那样,关键时刻果断施救。
实际操作中,施救者的手臂要紧贴患者身体,防止力量分散。如果患者身材高大,施救者可以借助椅子等辅助工具,站在上面进行操作。如果患者是孕妇或过度肥胖人群,冲击位置要改为胸部正中,避开腹部;遇到患者失去意识,应立即停止操作,开始心肺复苏。进行心肺复苏时,要按照标准流程,用力按压胸部,同时进行人工呼吸。
(三)自救方法:学会在紧急时刻救自己
独自窒息时,不要慌张。可以寻找椅背、桌角等硬物,将腹部顶住椅背边缘,快速用力挤压,或者双手握拳,交替冲击上腹部,直到异物排出。曾有独居老人被年糕噎住,用桌角自救成功,这证明掌握自救方法能为自己争取生的希望。
在选择自救工具时,要确保其稳固且边缘不会对身体造成严重伤害。比如桌角,最好选择圆角设计的,避免尖锐边角划伤腹部。同时,自救过程中要保持冷静,有节奏地进行挤压或冲击动作。
三、急救误区:这些错误操作可能 “帮倒忙”
在窒息急救中,很多人会陷入误区。比如给窒息者喂水,这只会让异物越陷越深;还有人试图用手抠出异物,但操作不当反而会将异物推向深处。此外,看到有人窒息,一些人会下意识地摇晃患者,认为这样能让异物掉出,这其实也是错误的。因为过度摇晃不仅无法排出异物,还可能导致患者颈椎受伤。还有些人在急救时因为紧张,用力过猛,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所以,学习急救知识时,不仅要知道正确做法,也要了解常见误区,避免好心办坏事。
四、日常预防:把危险扼杀在摇篮里
虽然急救能挽回生命,但预防永远比急救更重要。家中要将硬币、纽扣电池等小物件收好,避免孩子误吞;给老人准备食物时,尽量切碎煮软;游泳时选择正规场所,配备救生设备。这些小小的细节,都是守护家人安全的 “防火墙”。
对于有小孩的家庭,还可以购买一些安全防护用品,比如防止宝宝打开抽屉的安全锁,避免宝宝接触到危险物品。老人用餐时,家人最好陪伴在旁,及时发现问题。游泳前,要检查救生设备是否完好,同时学习一些基本的游泳安全知识。
窒息急救不仅是医学知识,更是每个人都应该掌握的生存技能。想象一下,当身边人突然遭遇危险,你能从容出手施救,这不仅是勇气,更是一份责任。建议大家一定要学习急救知识,还可以在空闲时和家人模拟练习急救动作,让正确的急救方法成为肌肉记忆。记住,多一份知识储备,就可能多挽救一条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