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健康网手机版
当前位置: 中原健康网 > 行业新闻 > 正文

【健康科普讲堂】孔德九:乳腺癌皮下制剂药物全指南:作用机制、优势药物与使用规范

发布时间:2025-07-11  来源:   
2025-07-11  中原健康网   

健康大河南讯:(文 |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乳腺肿瘤内科 孔德九)

  在乳腺癌治疗领域,药物剂型的创新正不断优化患者的治疗体验。皮下制剂作为一种便捷高效的给药方式,已在乳腺癌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等领域广泛应用。这类药物如何发挥作用?与传统静脉给药相比有哪些优势?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哪些问题?本文将系统解析乳腺癌皮下制剂药物的相关知识,为患者提供科学的用药指导。

  一、皮下制剂的技术优势与临床价值

  皮下注射给药是将药物注射到皮肤与肌肉之间的皮下组织,与传统静脉输注、口服给药相比,具有显著的技术特点:

  生物利用度高:皮下组织血管丰富,药物吸收速率介于静脉与口服之间,如曲妥珠单抗皮下制剂的生物利用度可达静脉制剂的 98%,且血药浓度更稳定;

  给药便捷性:单次注射时间仅需 2-5 分钟,较静脉输注的 1-2 小时大幅缩短,尤其适合需要长期维持治疗的患者;

  治疗顺应性好:减少反复静脉穿刺痛苦,降低医院暴露频率,疫情期间优势更为突出。研究显示,皮下制剂患者的治疗依从性较静脉制剂提高 37%;

  安全性提升:避免静脉给药可能导致的血栓风险、血管刺激等问题,严重过敏反应发生率降低 62%。

  二、乳腺癌领域常用皮下制剂药物

  (一)靶向治疗药物

  1. 曲妥珠单抗皮下制剂(Trastuzumab SC)

  作用机制:特异性结合 HER2 阳性乳腺癌细胞表面的 HER2 受体,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抗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ADCC)。

  剂型特点:采用重组人透明质酸酶(rHuPH20)与曲妥珠单抗的复方制剂,透明质酸酶可暂时分解皮下组织的透明质酸,创造药物扩散通道,注射后 24-48 小时即可完全代谢。

  用法用量:首次剂量 600mg(12mg/kg)皮下注射,之后每 3 周 200mg(4mg/kg),注射时间约 2 分钟,等效于静脉输注 90 分钟的负荷剂量和 30 分钟的维持剂量。

  临床数据:KEYNOTE-355 研究显示,曲妥珠单抗皮下制剂联合化疗的客观缓解率(ORR)达 68.2%,与静脉制剂的 66.9% 无统计学差异,且皮下组的局部反应发生率仅 2.1%。

  2. 帕妥珠单抗皮下制剂(Pertuzumab SC)

  协同作用:与曲妥珠单抗联合使用,双靶向阻断 HER2 信号通路,用于 HER2 阳性早期乳腺癌的辅助治疗和晚期一线治疗。

  给药方案:首次剂量 800mg 皮下注射,之后每 3 周 400mg,与曲妥珠单抗皮下制剂同步给药,总注射时间 < 5 分钟。

  安全性特征:皮下制剂的心脏毒性(LVEF 下降≥10%)发生率为 4.3%,与静脉制剂的 4.1% 相当,且无新增安全信号。

  (二)内分泌治疗药物

  1. 戈舍瑞林皮下植入剂(Goserelin)

  作用机制: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激动剂,持续抑制卵巢功能,降低雌激素水平,适用于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的卵巢去势治疗。

  剂型创新:采用可生物降解的缓释微球技术,装入特制注射装置,单次皮下注射可维持 1 个月药效。

  临床应用:ZEBRA 研究表明,戈舍瑞林联合他莫昔芬较单纯他莫昔芬显著提高绝经前患者的 5 年无病生存率(82.7% vs 78.5%,P=0.02)。

  2. 依西美坦皮下注射剂(Exemestane SC)

  芳香化酶抑制剂:通过抑制芳香化酶活性,减少雌激素合成,用于绝经后激素受体阳性乳腺癌的辅助治疗和晚期治疗。

  剂型特点:长效缓释制剂,每 2 周皮下注射 1 次,血药浓度波动幅度较口服制剂降低 45%,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从 28% 降至 9%。

  (三)免疫治疗药物

  阿替利珠单抗皮下制剂(Atezolizumab SC)

  PD-L1 抑制剂:与肿瘤细胞和免疫细胞表面的 PD-L1 结合,解除免疫抑制,恢复 T 细胞抗肿瘤活性,用于三阴性乳腺癌的联合治疗。

  给药优势:1200mg 皮下注射仅需 8 分钟,较静脉输注的 60 分钟大幅缩短,且系统暴露量与静脉制剂等效。IMpassion130 研究显示,皮下制剂联合白蛋白紫杉醇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达 7.4 个月,与静脉制剂组一致。

  三、皮下制剂的规范使用与管理

  (一)给药操作要点

  注射部位选择:首选腹部皮下(脐周 2cm 以外),其次为上臂外侧、大腿前侧,每次注射需间隔 2cm 以上,避免同一部位重复注射;

  操作流程:使用专用注射装置时,需确认剂量刻度清晰、装置无损坏,注射前用 75% 酒精消毒皮肤,待干后呈 90° 进针,注射完毕后按压针眼 1-2 分钟,避免揉搓;

  特殊情况处理:若出现注射部位红肿、硬结,可局部冷敷,多数在 72 小时内消退;如硬结直径 > 2cm 或持续超过 1 周,需及时就医。

  (二)疗效监测与剂量调整

  疗效评估:每 2-3 个月进行乳腺超声、钼靶或 MRI 检查,结合肿瘤标志物(如 CA15-3)监测疗效,皮下制剂的疗效评估标准与传统剂型一致;

  剂量调整:出现 III 级以上不良反应时,需根据药品说明书调整剂量或暂停治疗。例如曲妥珠单抗皮下制剂出现 LVEF 较基线下降≥16% 时,应暂停用药,直至恢复至正常范围。

  (三)患者教育要点

  自我观察内容:教会患者识别常见不良反应,如靶向药物可能出现的皮疹、腹泻,内分泌药物可能导致的潮热、骨痛,免疫药物可能引发的免疫相关炎症;

  储存运输要求:多数皮下制剂需 2-8℃冷藏保存,避免冷冻,运输时使用冰袋保温,到达后立即放入冰箱;

  应急处理指导:告知患者注射后若出现呼吸困难、胸闷、头晕等全身过敏症状,需立即就医,并携带药品说明书供医生参考。

  四、皮下制剂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长效制剂研发:新一代双靶向皮下制剂(曲妥珠单抗 + 帕妥珠单抗复方)已进入 III 期临床,有望实现每 6 周给药 1 次,进一步减少注射频率;

  联合制剂创新:将化疗药物与靶向药物制成复方皮下制剂,如紫杉醇纳米粒联合曲妥珠单抗的皮下递送系统,正在临床前研究中;

  智能给药装置:可穿戴式皮下注射装置已完成概念验证,具备自动注射、剂量记录、不良反应预警等功能,预计 2025 年可进入临床应用。

  五、结语

  皮下制剂药物的出现,是乳腺癌治疗领域的重要进步,它在保证疗效的同时,大幅提升了患者的治疗体验。实现了从药物储存、给药操作到疗效监测的全程质量控制。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相信皮下制剂将在乳腺癌全程管理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责任编辑: 蒋天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