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讲堂】张辉:冠心病更名?建议改为心肌缺血综合征!
健康大河南讯:(文│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心脏康复中心 主任医师 张辉)近年来,随着对冠心病发生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关于冠心病更名的讨论逐渐升温——是否应将冠心病名称更改为“心肌缺血综合征”。这一提议不仅反映了医学界对冠心病病理、生理机制理解的深化,也预示着未来治疗方向上的新关注。今天,我向大家讲一下为什么建议冠心病更名为心肌缺血综合征。
一、冠心病:名字的由来与局限
提到冠心病,大多数人并不陌生。这个名称源于冠状动脉的病变,即冠状动脉因粥样硬化、血栓形成等原因导致管腔狭窄或闭塞,从而影响心肌的血液供应,引发心绞痛、心肌梗死等临床症状。然而,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逐渐意识到,“冠心病”这一术语虽直观,却难以全面概括这种疾病复杂机制的全貌。
首先,冠心病并非仅由冠状动脉的机械性阻塞引起。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微血管功能障碍、冠状动脉痉挛、内皮功能异常以及全身性因素(如贫血、炎症等)同样可以导致心肌缺血,而这些机制在“冠心病”的传统定义中并未得到充分体现。
其次,从患者角度出发,“冠心病”这一名称容易让人将焦点集中在冠状动脉本身,而忽视了心肌缺血这一核心问题。心肌缺血是导致心绞痛、心肌梗死等临床症状的直接原因,也是治疗干预的关键靶点。因此,一个能够更直接反映疾病本质、更易于患者理解和接受的命名显得尤为重要。
二、心肌缺血综合征:一个更全面、更精准的命名
鉴于上述原因,医学界开始探讨将“冠心病”更名为“心肌缺血综合征”的可能性。这一新命名不仅更加准确地反映了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也体现了从“冠名”到“本质”的转变。
“心肌缺血综合征”这一名称,将焦点从冠状动脉转向了心肌缺血本身。它涵盖了由各种原因导致的心肌缺血,包括但不限于冠状动脉狭窄、微血管功能障碍、冠状动脉痉挛以及全身性因素等。这一命名方式不仅更加全面,也更容易被患者理解和接受。
三、心肌缺血综合征的分类
根据心肌缺血的急缓、程度、以及是否需紧急处理等情况,将此病分为急性心肌缺血综合征(AMIS)和非急性心肌缺血综合征(NAMIS)两大类。这种分类方式有助于医生制定更加合理的治疗方案,实现个体化治疗的目标。
急性心肌缺血综合征就像是一场突如其来的交通大堵塞,短时间内对心肌造成严重影响,比如急性心肌梗死等情况,需要我们迅速采取措施疏通道路,恢复心肌的血液供应。而非急性心肌缺血综合征则更像是漫长的交通拥堵,心肌处于慢性缺血状态,虽然不像急性情况那么危急,但也会对心肌功能产生不良影响,比如一些稳定性心绞痛等。
四、从“冠名”到“本质”:医学观念的转变
“心肌缺血综合征”的命名提议,不仅是对一个疾病名称的简单更改,更是医学观念的一次深刻变革。它反映了医学界对冠心病病理生理机制理解的深化,以及对精准医疗理念的追求。
首先,这一命名变革体现了从“形态学”到“功能学”的转变。传统上,我们往往通过解剖学手段观察冠状动脉的形态变化来诊断冠心病。然而,随着影像学技术和分子生物学的飞速发展,我们现在能够更深入地了解心肌缺血的病理生理机制,包括微血管功能障碍、内皮功能异常等。这些功能性的改变往往早于形态学的变化,因此,从功能学的角度来理解和命名疾病,有助于我们更早地发现和干预疾病。
其次,这一命名变革也体现了从“疾病”到“患者”的转变。在医学实践中,我们越来越注重患者的体验和感受。将“冠心病”更名为“心肌缺血综合征”,有助于患者更好地理解自己的病情,减轻恐惧和焦虑情绪,从而提高治疗依从性和生活质量。
五、未来展望:精准医疗与个体化治疗
随着“心肌缺血综合征”这一新命名的提出,我们期待未来在心血管疾病领域能够实现更加精准的诊断和治疗。通过综合运用影像学、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等多种技术手段,我们可以对患者的心肌缺血原因进行精准定位,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例如,对于微血管功能障碍导致的心肌缺血,我们可以通过改善微循环、调节血管内皮功能等手段进行治疗;对于冠状动脉痉挛导致的心肌缺血,则可以通过舒张血管、缓解痉挛等方法来缓解症状。此外,随着基因测序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还可以根据患者的基因型来预测其对不同药物的反应。
总之,将冠心病更名为心肌缺血综合征,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名称改变,更是我们对心肌缺血原因认知的一次重要升华。从而指导冠心病治疗策略的转变,从传统治疗更多的是关注大冠脉血管的狭窄问题,到更加关注心肌缺血改善的治疗,如生活方式干预,运动处方实施,体外反搏应用等,让支架治疗更为合理,让必要的搭桥得已应用。“心肌缺血综合征”这一命名更加凸显了治疗的目的是改善缺血,并非仅仅是为了改变血管腔的狭窄,对冠心病治疗策略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