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讲堂】王鹦君:肿瘤患者发热怎么办?别慌!这样处理才是对的
健康大河南讯:(文│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肿瘤科 主治医师 王鹦君) 很多人都觉得“发热”不是一件好事,可事实上,“发热”却提示健康警告的“好帮手”。
拿肿瘤病人来说,临床上几乎所有患者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发热以提醒疾病的发生,发热也是肿瘤患者的常见症状之一。今天,我们一起来聊一聊让肿瘤病人头疼的发热问题以及应对办法。
一、肿瘤患者的发烧分为几种?如何判断?
肿瘤病人之所以会发热,主要是因为:一方面,癌细胞影响了人体调节体温的能力;另一方面,大部分病人会因肿瘤本身或接受治疗使得免疫力降低,尤其是白细胞偏低的病人,常因感染引起发烧。此外,药物反应、自身免疫疾病、肾上腺皮质激素分泌不足或癌症本身都可引起发热。
其中,最常见的发热原因分为以下三种:
肿瘤热;
感染性发热;
药物热。
(一)肿瘤本身导致的发热——肿瘤热
有些肿瘤患者会出现与感染无关的发热,这种发热称为肿瘤热,是由于肿瘤细胞本身或其代谢产物对机体产生刺激而引起的。肿瘤细胞会释放一些内源性致热源,如肿瘤坏死因子、白细胞介素等,从而引起发热。
此外,癌细胞生长过快,导致血液供应不能满足肿瘤内部所需,导致肿瘤组织中心相对缺血、缺氧从而坏死、液化了。在坏死液化的过程中肿瘤释放出致热物质,从而使患者的体温升高。这类发热在病情发展扩散时特别容易发生。对于一些患者,发热甚至可能是恶性肿瘤的首发症状。
肿瘤本身导致的发热常有以下几个特点:
最常见于恶性淋巴瘤、原发性肝癌、急性白血病和肾癌患者,也可以发生在进展期的许多实体瘤中。
发热多为中度发热,多数患者体温在38℃左右,很少超过40℃。可持续数日或数周,应用抗生素通常效果欠佳,但应用抗肿瘤药物可使体温下降。
白细胞计数通常正常或偏低,血沉加快。
发热多见于午后或夜间,发热前患者往往不会觉得冷,反而会觉得烦躁。
(二)感染导致的发热——感染性发热
感染是肿瘤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发热的常见原因之一。肿瘤患者由于免疫功能低下,或应用抗肿瘤药物后,机体易于受到细菌、真菌、病毒等微生物的侵袭,从而引起感染。
感染可以发生在任何部位,如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皮肤和软组织等。
感染性发热是一种危急的情况,需要及时进行感染源的查找和感染性指标的检测,以及合理的抗感染治疗。
感染性发热有以下几个特点:
多为高热,体温可高于39℃以上,24小时内温差达1℃以上,体温最低时仍高于正常水平。多见于午后或夜间,发热时明显伴畏寒、寒战、心动过速、可有低血压或休克等感染性表现。
白细胞计数通常增高或降低,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或降低,血沉加快。
抗生素治疗效果明显,一般在用药后24-48小时内体温下降。
可能伴有相应部位的局部体征或其他系统表现,如咳嗽、咳痰、腹泻、尿频、尿急、尿痛、皮肤红肿等。
(三)抗肿瘤治疗导致的发热——药物热
手术、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免疫治疗等多种治疗都可能导致机体产生应激反应而引起发热。
抗肿瘤治疗导致的发热常见表现如下:
手术后的发烧通常与手术创伤、失血、输血或术后感染等有关。手术后第一天至第三天为创伤性发热,体温一般不超过38.5℃,无需特殊处理,只需注意伤口的清洁和愈合。如果发热持续超过三天或体温超过39℃,则应考虑术后感染的可能,及时进行细菌培养和抗生素治疗。
放疗后发生的发热多与放射性损伤或放射性反应有关。放射性损伤是指放射线对正常组织的直接损伤,如放射性肺炎、放射性肠炎等。放射性反应是指放射线对肿瘤组织的杀伤作用,导致肿瘤坏死、溶解和释放致热物质。这些发热一般在放疗开始后一周内出现,持续时间不长,可用退热药或解热贴进行对症处理。
化疗后发生的发热多与药物本身的毒副作用或骨髓抑制有关。一些药物本身的毒副作用会直接引起发热,如博来霉素、白消安、环磷酰胺等。这种发热一般在用药后数小时内出现,持续时间不长,可用退热药进行对症处理。而化疗骨髓移植导致的白细胞减少,免疫力下降使患者容易感染、发烧,这需要及时进行血液培养和广谱抗生素治疗。
免疫治疗后的发烧多与免疫刺激或免疫相关反应有关。通常是因为药物让我们的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产生过度的免疫反应。这种发热一般在用药后数天至数周内出现,持续时间较长,可伴有其他器官的功能障碍,如皮疹、肝损伤、肺炎、甲状腺炎等。需要及时进行免疫相关反应的评估和治疗,通常需要使用皮质激素或其他免疫抑制剂。
二、肿瘤患者发热时的应对方法
当肿瘤患者出现发热时,应该及时就医,查明具体是哪种发热原因,并根据医嘱进行相应的治疗。同时,可以采取以下措施来缓解发热:
物理降温:如果体温不超过38.5℃,可以先尝试用冷毛巾或冰袋敷在额头、腋窝等部位,或者用温水擦拭身体。注意不要用酒精或冰水擦拭,以免刺激皮肤或引起血管收缩。
药物降温:如果体温超过38.5℃或者持续不退,可以根据医嘱服用退热药物,如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等。注意不要随意更换或混合使用退热药物,并且不要超过推荐剂量和用药时间。如果发热持续超过3天或者体温超过40℃,应立即就医。
补充水分和营养:发热时身体会消耗更多的水分和能量,因此要多喝水或淡盐水,每天至少3000毫升(约10杯水),以补充流失的水分和电解质,同时也有利于排出体内的毒素。另外,也要多吃一些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食物,如牛奶、鸡蛋、豆浆、粥、汤等,以增强体质和抵抗力。
Tips:肾功能或心功能不好的人要注意饮水量,不要超过3000毫升。
加强病情观察:发热时应定时频繁测量和记录体温。此外,还要注意发热的伴随症状,如是否有头痛、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泻、尿少等。如果出现任何异常或不适,应及时通知医生或就医。
总之,无论是哪种发热,我们都不能轻易忽视,如果不及时处理,或者随意地用药,不仅无法达到治疗目的,甚至可能会延误病情。
当肿瘤病人出现发热时,首先要做的是联系医生,在医生指导下明确诊断,如果有明确的发热原因,就可以开始针对性治疗;如果原因不明,就需要结合更多的检查和经验性用药,来进一步评估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