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健康网手机版
当前位置: 中原健康网 > 名医面对面 > 正文

【豫你心相约】苗琴:青少年情绪“过山车”:揭开心境障碍的隐秘面纱

发布时间:2025-09-22  来源:   
2025-09-22  中原健康网   

  前言: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约有10%-20%的青少年受到不同形式的心理问题困扰,其中心境障碍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对此,我们邀请到了河南省精神病医院副主任医师苗琴为大家讲解青少年人群心境障碍。

  首先欢迎苗主任的到来,先和观众朋友们打个招呼吧!

  嘉宾:主持人好,各位观众朋友大家好!

  问题一:什么是心境障碍?心境障碍在青少年群体中的具体表现与成人有何差异?

  1.心境障碍 ,也称为情感障碍,是以显著而持久的情感改变为主要特征的一组精神疾病。其核心在于情绪的异常波动,而非短暂的情绪反应。主要类型包括抑郁症、双相情感障碍(既有躁狂发作也有抑郁发作)以及复发性抑郁发作等。

  2.在青少年群体中的表现差异 :

  与成人相比,青少年的心境障碍在表现上可能更为隐晦和不典型,常表现为 行为问题 和 躯体化症状 ,而非直接表达情绪。

  ①行为问题 :可能表现为易激惹、攻击性、逃学、对抗父母、自我伤害(如自残)或社交退缩。

  ②躯体化症状 :情绪低落可能被表述为持续的头痛、腹痛、失眠或食欲改变,而非直接说“我很难过”。

  ③情绪表达不典型 :成人抑郁可能表现为沉默和退缩,而青少年则可能表现为对父母的指令极度反感、过度敏感或情绪爆发。

  ④社交功能受损 :青少年的心境障碍常首先影响其社交功能,如害怕与人交往(社交焦虑),影响人际关系的建立。

  问题二:青少年正处于身心快速发展的阶段,哪些因素会诱发或加重心境障碍?(如遗传基因、家庭环境、学业压力、社交关系)

  诱发或加重青少年心境障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包括:

  1.生物学因素 :

  ①遗传基因 :有心境障碍家族史的青少年,患病风险显著高于普通人群。

  ②神经生化因素 :大脑中神经递质(如5-HT、去甲肾上腺素)的失衡是导致心境障碍的重要生理基础。

  2.心理社会因素 :

  ①家庭环境 :不和谐的家庭关系、父母离异、家庭暴力、过度保护或严厉管教、缺乏情感支持等不良家庭环境是重要诱因。

  ②学业压力 :升学考试、成绩排名、对未来的焦虑等巨大的学业压力是青少年常见的应激源。

  ③社交关系 :在学校遭受欺凌、被排斥、缺乏朋友、恋爱问题等社交困扰会显著增加患病风险。

  ④重大生活事件 :如亲人去世、家庭经济困难等重大负面事件,若青少年应对不佳,也可能诱发心境障碍。

  问题三:家长和老师往往是最早接触青少年的人,当发现孩子出现哪些具体表现时,需要警惕可能存在心境障碍?

  当孩子出现以下情况,且影响正常生活、学习和社交的表现时,家长和老师需要高度警惕:

  1.情绪方面的变化 :

  ①持续的情绪低落 :无故哭泣、闷闷不乐,对以前感兴趣的事情失去兴趣。

  ②易激惹和发怒 :比以往更容易生气、发脾气,甚至有攻击性行为。

  ③焦虑和恐惧 :持续的担忧、紧张,尤其在社交场合(社交焦虑),不愿与人交流,孤僻,退缩

  ④情绪高涨(可能为双相障碍) :精力异常旺盛,睡眠减少,言语增多,行为冲动(如大额消费、冒险行为)。

  2.行为方面的变化 :

  ①社交退缩 :主动回避与同学、朋友的交往,独来独往。

  ②学业成绩下滑 :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作业完成困难。

  ③自我伤害或自杀倾向 :这是最危险的信号,如自残或谈论自杀,需要 立即 寻求专业帮助。

  ④行为冲动鲁莽,做事不考虑后果,花钱随意,大手大脚,做平时不会做的冒险行为

  3.躯体和生理方面的变化 :

  ①睡眠障碍 :失眠或过度睡眠。

  ②食欲改变 :食欲显著下降或暴饮暴食,导致体重明显变化。

  ③不明原因的躯体疼痛 :如头痛、腹痛,但医学检查无明确病因。

  问题四:如果家长怀疑孩子有心境障碍,第一步应该做什么?是先尝试与孩子沟通,还是直接带孩子去医院?

  当家长怀疑孩子有心境障碍时,建议采取 温和沟通与专业求助相结合 的策略:

  1.首先:温和沟通与观察 :首先应尝试与孩子进行 温和、非评判性的沟通 ,表达关心而非质问。例如,可以说“我注意到你最近好像不太开心,是遇到什么事情了吗?”。同时,家长应详细观察并记录孩子异常表现的具体情况、频率和持续时间。

  2.如果沟通后观察孩子仍存在持续性情绪问题,需寻求专业帮助 : 直接带孩子去医院(或专业的心理咨询机构)是至关重要的一步 。心境障碍是精神疾病,需要由精神科医生或临床心理学家进行专业诊断和治疗,不能仅靠家长自己判断或自行用药。

  3.重要提示 :如果孩子出现 自我伤害、自杀倾向或严重的情绪失控 ,应 立即 就医,不应耽误时间。沟通是建立信任和支持的过程,但不能替代专业诊断。

  问题五:目前针对青少年心境障碍的主要治疗方式有哪些?这些治疗方式分别适用于什么情况?

  目前针对青少年心境障碍的主要治疗方式包括:

  1.心理治疗 :这是治疗的基础和核心,尤其适用于轻中度患者。

  ①认知行为疗法(CBT) :帮助青少年识别和改变导致情绪问题的负面思维模式和行为,适用于各种类型的心境障碍。

  ②辩证行为治疗(DBT) :专注于解决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治疗。

  ③家庭治疗 :将家庭作为治疗单位,改善家庭沟通模式和支持系统,适用于家庭环境不良导致的情感障碍。

  2.药物治疗 :当症状较重、心理治疗效果不佳,或出现严重自杀倾向、睡眠严重障碍以及出现躁狂发作等情况时,需要在精神科医生指导下使用药物。

  3.物理治疗 :对于轻中度心境障碍患者,经颅磁刺激治疗,是目前循证医学最有效的物理治疗方法之一;如果出现严重自杀倾向或者严重冲动行为的患者,可行无抽搐电休克治疗(ECT):适用于 重症、有严重自杀风险和冲动风险、或对药物和心理治疗无效的患者 ,是有效的治疗手段之一。

  问题六:在孩子治疗和康复期间,家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比如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避免给孩子过度压力?

  在孩子治疗和康复期间,家长的角色至关重要:

  1.调整自身心态 :

  ①接受现实 :认识到心境障碍是疾病,而非孩子的“不听话”或“娇气”,避免责怪和自责。

  ②保持耐心 :康复是一个过程,可能会有反复,家长需要有耐心,不因短期波动而失去信心。

  2.提供支持而非压力 :

  ①情感支持 :多给予孩子理解、接纳和鼓励,让他们感到自己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②避免施压 :不要因为孩子患病而过度关注学业成绩,应降低要求,强调恢复健康是首要任务。

  ③建立规律生活 :帮助孩子建立规律的作息和饮食,保证充足的睡眠和适度的体育锻炼,这对康复至关重要。

  3.学习相关知识 :

  ①了解疾病 :家长应主动学习关于心境障碍的知识,理解治疗过程和可能出现的副作用,以便更好地支持孩子。

  ②寻求支持 :家长也可以寻求心理咨询或加入家长支持小组,以缓解自己的压力和焦虑。

  问题七:学校和社会在青少年心境障碍的预防和干预中,应该承担怎样的责任?社会是否需要提供更多的心理健康服务资源,减少对心境障碍患者的污名化?

  学校和社会在预防和干预中扮演着关键角色:

  1.学校的责任 :

  ①心理健康教育 :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课程体系,普及情绪管理、压力应对的知识。

  ②建立支持系统 :设立专业的心理辅导室,配备合格的心理教师,为学生提供咨询和支持。

  ③教师培训 :对教师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培训,使其能识别学生的早期预警信号,并给予恰当的引导。

  ④创造包容环境 :建立一个无歧视、支持性的校园文化,避免对有心理困扰的学生进行标签化。

  2.社会的责任 :

  ①增加资源投入 :政府和社会需要增加对公共心理健康服务的投入,建立更多、更便捷的社区心理服务站和青少年心理健康热线。

  ②减少污名化 :通过媒体宣传、科普活动等方式,普及心境障碍是疾病而非个人软弱的知识,消除社会偏见和歧视,鼓励患者积极求助。

  ③完善政策支持 :推动建立和完善青少年心理健康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为患病青少年及其家庭提供法律和政策保障。

  问题八:最后,想请您给青少年群体以及家长们提一些具体的建议,帮助大家更好地预防心境障碍,或者在面对心境障碍时能够积极应对、早日康复?

  好的,首先我们大家要知道,失衡的身体会增加消极情绪和情绪心的脆弱性,如果能照顾好自己的身体,就能提升情绪的复原力,能更好地预防心境障碍

  “情绪失调”小建议带给大家

  ①治疗身体疾病,生病会降低我们对消极情绪的抵抗力,我们变的越健康,就越有办法调节情绪

  ②均衡饮食,进食的分量和食物种类都要尽可能让自己感到舒服,不多不少,刚刚好

  ③避免使用烟草,酒精等物质,会降低我们对消极情绪的抵抗力,我们要远离这些

  ④均衡睡眠通常在7-9小时,因人而异

  ⑤适当运动,固定做有氧运动就是一种抗抑郁剂,每天坚持运动20分钟。

  对于家长 ,关键在于 “理解孩子” 和 “科学支持” ,从“管教者”转变为“支持者”和“引导者”。预防心境障碍需要全社会的努力,但青少年和家长自身的积极行动是其中最核心的力量。希望这些建议能为大家提供实际的帮助。

  结语:好的,感谢苗主任的精彩讲解。心境障碍不是青少年的情绪选修课,而是一场需要全社会共同应对的心理健康保卫战,早期识别、规范治疗,能让超过80%的青少年患者实现功能康复。好了,本期节目到这里就结束了,感谢您的收看,再见!


[责任编辑: 蒋天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