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科普访谈】侯铁军:食管癌防治科普讲座:别让食道变危道!
主持人:当我们吞咽食物时,食道如同一条默默工作的 “生命通道”,而食管癌却像潜伏在通道中的 “隐形杀手”—— 全球每年约 50 万人死于食管癌,我国更是高发区,且多数患者确诊时已到中晚期。关于食管癌的防治,知道多少?
对此,本期节目我们特别邀请到滑县人民医院肿瘤二科主任副主任医师 侯铁军做客演播室,和我们讲讲食管癌的相关知识。
首先欢迎候主任的到来,您先和观众朋友们打个招呼吧。
嘉宾:
问题一:都说食管癌是 “吃出来的癌症”,究竟哪些饮食习惯是明确的高危因素?
食管癌确实与饮食习惯密切相关,主要高危因素包括:
1. 烫食热饮:长期饮用65℃以上的热茶、热汤等,会反复灼伤食管黏膜,增加癌变风险(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已将超过65℃的热饮列为2A类致癌物)。
2. 腌制/霉变食物:咸鱼、酸菜等含亚硝酸盐,霉变花生、玉米中的黄曲霉毒素均是强致癌物。
3. 吸烟酗酒:酒精直接刺激黏膜,吸烟则产生多种化学致癌物,两者协同作用风险倍增。
4. 粗糙食物:长期食用过硬、未充分咀嚼的食物,可能造成黏膜机械性损伤。
问题二:既然饮食习惯如此关键,那么食管黏膜从 “正常 - 炎症 - 癌变” 的演变过程是怎样的?哪些信号提示黏膜已发生异常?
1. 演变过程:
慢性炎症:长期刺激→黏膜糜烂、 Barrett食管(胃酸反流导致食管下段鳞状上皮被柱状上皮替代);
不典型增生:轻/中/重度异型增生(重度即为癌前病变);
癌变:最终发展为食管鳞癌或腺癌。
2. 预警信号:
反复烧心、反酸;
吞咽时胸骨后隐痛或摩擦感;
黏膜白斑(内镜下可见)。
问题三:早期食管癌常被误认为 “咽炎” 或 “消化不良”,吞咽异物感、胸骨后隐痛等症状该如何与普通胃病区分?
关键鉴别点:
1. 进行性吞咽困难:咽炎可能喉部异物感,但食管癌的吞咽梗阻感会逐渐加重(从干硬食物到流质)。
2. 胸骨后疼痛特点:胃病多与饥饿/饱餐相关,而食管癌疼痛常与吞咽动作同步。
3. 伴随症状:食管癌可能伴体重下降、声音嘶哑(喉返神经受压),普通胃病少见。
重要提示:症状持续2周不缓解,务必做胃镜!
问题四:胃镜检查是发现早期食管癌的 “金标准”,但很多人恐惧插管,无痛胃镜与普通胃镜的筛查效果是否有差异?
1. 检查效果:两者清晰度完全相同,区别仅在于麻醉方式(无痛胃镜需静脉麻醉,普通胃镜为清醒状态)。
2. 适用人群:
无痛胃镜:适合敏感、耐受差者,但需评估心肺功能;
普通胃镜:简便快捷,费用更低。
3. 筛查建议:高发区40岁以上人群,即使无症状也应每23年做一次胃镜。
问题五:一旦确诊食管癌,手术、放疗、化疗该如何选择?以手术为例,开胸手术与胸腔镜微创手术的适应症和预后有何不同?
1. 治疗策略:
早期:首选手术(5年生存率可达80%以上);
局部晚期:术前新辅助放化疗+手术;
晚期:以放化疗、免疫治疗为主。
2. 手术方式:
开胸手术:视野开阔,适合肿瘤较大或淋巴结广泛转移者,但创伤大、恢复慢;
胸腔镜微创:出血少、疼痛轻,但对医生技术要求高,需严格评估肿瘤分期。
问题六:食管癌术后患者常面临 “进食困难”,从流质饮食到半固体食物,饮食过渡的科学原则是什么?如何预防反流性食管炎?
1. 饮食阶段:
术后1周:全流质(米汤、肠内营养液);
24周:半流质(粥、烂面条);
1个月后:逐步过渡到软食。
2. 防反流要点:
少食多餐(每日68顿);
餐后2小时内避免平卧;
睡觉时抬高床头1530度。
问题七:放化疗在食管癌综合治疗中扮演什么角色?同步放化疗与单纯放疗相比,对中晚期患者的生存获益有多大差异?
1. 同步放化疗(CCRT):
中晚期患者5年生存率比单纯放疗提高1015%;
常用方案:顺铂+5FU联合放疗(5050.4Gy)。
2. 新辅助放化疗:
可使肿瘤降期,提高手术切除率(约30%患者术后病理完全缓解)。
问题八:食管癌高发区的人群筛查策略是怎样的?普通人群多久做一次胃镜合适?血清肿瘤标志物能否替代胃镜筛查?
1. 高发区筛查(如河南、河北):
40岁以上人群每2年1次胃镜;
有家族史或Barrett食管者每年1次。
2. 肿瘤标志物局限:
SCC、CEA等特异性低,仅用于监测复发,不能替代胃镜!
主持人:好的,非常感谢候主任的精彩讲解。相信通过刚刚的分享,大家对食管癌有了更深的了解。食管癌的防治从来不是单一手段的较量,而是从生活习惯到医学干预的全链条保卫战。愿每个人都能在这场与食管癌的博弈中,成为自己健康的守护者。好了,本期节目到这里就要结束了,感谢您的收看,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