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健康网手机版
当前位置: 中原健康网 > 名医面对面 > 正文

对话关东升:心脑血管疾病的魔鬼季节 高发人群该如何预防?

发布时间:2018-12-05  来源:   
2018-12-05  中原健康网   

  随着冷空气的到来,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不断攀升。而且该疾病一旦发作就会给患者带来致命的伤害,那么,该如何做好预防措施呢?针对这一问题,我们邀请到了河南省中医院脑病二区病区主任关东升来为大家做讲解。

 

  问题一:为什么秋冬季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发的时段?

  脑血管病有一个病名,咱们都很熟悉,中风。为什么叫中风?因“感受外感的风寒,或脏腑功能失调,内生风邪”而得;发病急骤,临床症状变化多端,病情变化迅速,与风之善行数变特点相似,故名中风、卒中。秋冬季节风寒邪气强,尤其是突然的天气转冷,容易中风。

  中医认为“人与自然相呼应”,秋冬季天气寒冷,导致筋脉收引,气血运行缓慢;另一方面,身体也在主动改变,适应季节的变换。人体为了御寒,阳气生发,阳气温煦筋脉,引起心率增快,代谢增快,血压升高。这是正常情况下机体为了适应环境变化,做出的调整。这本来是对身体适应环境,做出的有益的调整。例如,冬泳具有锻炼身体,激发器官功能的作用。

  然而对于身体机能下降的中老人而言,寒冷情况下,人体机体会出现交感神经兴奋、血流加快、血管的外围阻力增强、导致血压升高或血管栓塞等。此外,寒冷时人的活动量减少。脑、心、其他内脏血液灌流也因而减少。

  我们可以理解,阳虚体质的中老年人去冬泳,是很危险的!实际上对心脑血管病的患者来讲,一次突袭的寒流伤害,类似于没有任何锻炼基础的人突然参加冬泳!

  问题二:心脑血管疾病在这一时段如此高发,哪些人需要特别的注意呢?

  1注意根据天气变化,增添衣物

  避免天气给我们带来的麻烦,最根本的还是注意御寒,特别是在寒流期间,大幅度的降温天气,减少外出活动时间;外出活动,一定注意保暖,尤其是头部和足部。

  2监测血压

  寒冷天气刺激下,人体血管容易收缩,血液循环阻力加大,血流速度减慢,引起血压升高。高血压病人,建议每天测2-3次血压。重点关注清晨血压。

  3注意合理的膳食

  天寒地冻,人体对热量的需求增加,人们的食欲也会大增,往往就难以控制食量。而且为驱寒可能会吃较多油腻、味厚的食物,会致使进食过多,摄入的热量也会超支。

  4运动必不可少

  千万不可认为秋冬季寒冷,就忽视了运动。秋冬季节有高血压、心血管疾患的朋友要避免早晨过早的进行户外运动,以防发生意外。

  问题三:哪些情况下容易引起发作?

  1.过量运动2.情绪异常3.气候变化(包括冷空气刺激、暴晒、阴雨天)4.酗酒 5.暴饮暴食6.生活规律紊乱、睡眠减少7.便秘8.腹泻9.感染10.缺氧

  问题四:我们知道,冬季激素水平的变化、室内外温度的变化等,都容易造成血压波动,造成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针对这个问题,我们该怎样去预防?

  血压有季节性,在进入秋冬季节之后,人的血压往往会比夏季上升10mmHg。研究表明,血压升高10mmHg,心脑血管病风险发生率增加49%。当血压骤然升高时,容易引起冠心病发作、中风的发生,等等。因此,此时应更频繁地监测血压。

  1. 高血压患者“冬高夏低”,保暖很关键。

  2. 监测血压,必要的时候,冬天适当增加降压药物,夏天减少降压药。

  3. 控制体重 冷的情况下,我们更加迷恋被窝,不愿意活动;再加上饮食的原因,容易长胖。超重10-20%,高血压的风险是正常人的2.5倍,体重超标30%以上,得高血压的风险上升到7.2倍。合理饮食,适度运动。

  4. 低盐饮食 3-6g/天

  河南省冠心病死亡人数第二,脑血管死亡人数第一

  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曾在《美国医学会期刊》20个省市食盐及钠摄入量,最高的是河南,12克/天。

  6g盐到底是多少呢?拿个600毫升的普通啤酒盖来,去掉内部胶垫,然后装满盐,使上部与瓶盖沿齐平,这一瓶盖的量就是6g了。

  问题五:在秋冬季,人们往往更容易摄入高热量食物。这会对心血管疾病造成怎么样的影响呢?正确的做法是什么呢?

  长期饮食中热量过高,超过了机体的消耗,必然使脂肪储存于体内,那么人体自然就会肥胖。短期食用高热量食物同样会对身体造成危害,因为会使肌肉和大脑缺少能量,让人变得懒惰和反应迟钝。

  心脑血管疾病死亡率全国分布图来看,北方地区和西部地区明显高于其他地区,而东南沿海地区则最低。研究其原因,发现最主要是三个方面北方气候寒冷、北方人相对饮食口味较重、海拔。

  第一,低盐低脂饮食,第二,量八成饱这是要注意的。第三,是要注意不要偏食。

  千万不可把饮食控制简单理解为少吃粮食,不吃甜食,不吃肉,应该遵循合理膳食的原则,要在限制总热量的前提下保持营养均衡:

  问题六:不少中老年朋友们都去医院或社区门诊输点液、打点药,来疏通疏通血管,认为这样能预防心脑血管疾病。这样的做法真的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有效吗?

  对于已经发生心脑血管病和正在发生先兆性心脑血管的患者,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根据病情规范的治疗。治疗可不是单纯疏通血管这么简单,还得基于患者的基础情况、危险因素、血管情况,拟定规范的治疗方案。对于正常人,目前没有相关研究证据表明,疏通血管是否获益还是有害。

  问题七:关主任,天气变冷之后,许多人会待在家里不愿出门运动,并且认为不进行运动是正确的。这样的做法和想法正确吗?正确的做法应该是怎样的?

  “生命在于运动” 身体再好的人,在家里、在床上待久了,都会导致全身乏力,疾病发生。

  秋冬季节,清晨和晚上最冷,这个时间不宜出门运动。秋冬季,上午10点到12点,下午3点到5点是最佳的运动时间。

  人类的健康来源于科学的运动。并非任何运动都有益于健康,也不是运动量越大、越剧烈,出汗越多,运动后越疲劳越有效。有氧代谢运动才是增进健康的最佳方式。

  有氧代谢运动的特点是低至中等强度、有节奏、不中断和持续时间较长。有氧代谢运动的常见种类包括步行、跑步、骑车、游泳、跳健身舞、做健身操、扭秧歌等一些中低强度但能持续时间较长的运动项目。

  中老年心脑血管患者,运动什么强度最好?

  因人而异,量力而行。 运动时呼吸加快、心率加快,但不感到心慌、胸闷;轻度出汗,而不是大汗淋漓;运动完后,不感觉全身乏力,第二天体力充沛。

  问题八:我们知道,近年来雾霾是比较严重的,如果遇到了雾霾天气,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外出时需要注意什么?

  1、避免在雾霾严重的日子里晨练,尽可能的呆在室内。

  2、必须外出时,尽量选择10:00——14:00这个时间段外出,外出时 应戴口罩,做好个人防护,并减少在外停留时间。

  3、雾霾口罩需选择正规合格的,同时要与自己脸型匹配的型号,要最大程度的紧贴皮肤,让污染颗粒不能进入。

  4、进门做好三件事:漱口、洗脸、清理鼻腔

  5、尽量避免骑自行车及电动车在交通拥挤的高峰时段出门,改乘公交。

  问题九:许多中老年人,会服用一些保健品来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保健品可以有效地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吗?

  保健品全名叫保健食品。是食品的一个种类,具有一般食品的共性,能调节人体的机能,适用于特定人群食用,但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在国外保健品一般称之为:膳食补充剂。

  应用保健品预防心脑血管病的观念是错误的。保健品不是药品,不能直接用于疾病的治疗。

  问题十:针对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在饮食上要注意些什么?

  食物选择要多样化,谷类是基础,限制脂肪摄入量,尤其是限制饱和脂肪酸的摄入,主要是限制动物脂肪的摄取;适量选择优质蛋白质;定时、定量、定餐、多饮水、限制饮酒;坚持少量多餐。

  一般说我们推荐患者把一天摄入的食物总量分成五份,早上吃1/5,中午吃2/5,晚上吃2/5,两顿饭肯定不行,这样可能会导致 患者身体里面一些新陈代谢的改变。

  从我们大多数中国人的饮食结构来说,三类多了:肉类多了、盐多了、食物烹饪时间多了

  三类少了:蔬菜少了、水果少了、坚果少了

  问题十一:我们知道,中老年人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定期体检是必不可少的。您能跟我们讲一下到医院应该检查哪些项目吗?

  血压、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平板运动试验),心脏彩超、颈动脉彩超,血脂、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尿酸、同型半胱氨酸。

  问题十二:对于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来讲,疾病突发时,往往会出现突然倒地、不省人事、心脏骤停等紧急情况,我们在紧急情况下,该怎么处理呢?

  就近寻找安全、平整的地方,将患者放平,查看是否有意识、脉搏、呼吸;

  意识不清,但脉搏、呼吸正常,立即拨打120,在现场反复确认生命体征;

  意识不清,脉搏、呼吸停止,立即启动心肺复苏。求助他人拨打120

  心肺复苏2018年国际新标准操作流程CPR?

  1、松解衣领及裤带。?

  2、胸外心脏按压:两乳头连线中点(胸骨中下1/3处),用左手掌跟紧贴病人的胸部,两手重叠,左手五指翘起,双臂深直,用上身力量用力按压30次(按压频率100-120次/分,正确的按压深度5-6cm)?

  3、打开气道:仰头抬颌法。口腔无分泌物,无假牙。?

  4、人工呼吸:应用简易呼吸器,一手以“CE”手法固定,一手挤压简易呼吸器,每次送气400-600ml,频率10-12次/分。?

  5、持续2分钟的高效率的CPR:以心脏按压:人工呼吸=30:2的比例进行,操作5个周期。(心脏按压开始送气结束)?

  6、判断复苏是否有效(听是否有呼吸音,同时触摸是否有颈动脉博动)。?7、整理病人,进一步生命支持。

 

  专家介绍:

  关东升,医学博士,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河南省中医院脑病科副主任。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获得河南省骨干教师计划资助。从事中医药防治脑血管病、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的科研工作,现为任世界中医联合会内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脑病分会理事、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中医药专家委员会脑病学组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内分会青年委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合作完成国家级项目5项,合作在研国家级项目3项,发表学术文章30余篇,其中被SCI收录5篇,出版专著3部,发明专利4项。


[责任编辑: 田晓飞]